冷鏈集配作為供應鏈協同的重要形態,本質是特定溫區下多主體參與的同倉共配模式。盡管不同行業商品流通體系存在差異,但資源整合始終是供應鏈優化方向。當前冷鏈集配主要呈現三種業態:品牌商自建區域倉以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零售企業配送中心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物流企業落地配則以網絡優勢服務中小客戶。實踐中三者呈現融合態勢,如品牌商區域倉外包給第三方物流運營,零售商配送中心向供應商開放倉儲資源。從供應鏈效能維度看,品牌商自營模式雖能保障服務品質,但面臨空置率與運營成本壓力;零售體系配送中心可優化庫存周轉,但門店分散導致干線運輸成本攀升;物流企業落地配成本優勢顯著,卻在貨權歸屬與標準化服務方面存在短板。從商品供應鏈效率與商品流通成本方面對三者進行分析: 品牌商區域倉運營解析 為提升市場響應能力,眾多企業通過設立區域倉儲中心實現渠道下沉。這類倉儲設施通常依據品牌戰略定位及商品屬性,采取品牌方自營或授權區域經銷商代建兩種模式。其核心優勢體現在:通過前置庫存布局縮短交付周期,顯著提升訂單滿足率與供應鏈周轉效率,尤其適配快消品行業的敏捷配送需求。但運營痛點同樣顯著:自建倉儲體系的固定投入與人力成本高企,對于市場份額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品牌而言,單位商品的物流成本占比將大幅攀升,形成擴張期的資金壓力。 零售企業配送中心運營剖析 連鎖零售企業為支撐多門店日常補貨需求,普遍構建自有物流配送體系。該模式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規模化集采與倉儲運輸協同,實現商品流通成本優化與供應鏈響應效率提升。但運營瓶頸同樣突出:當門店網絡呈現跨區域分散布局時,干線運輸頻次增加與末端配送半徑擴大將顯著推高單位成本;同時,行業普遍面臨復合型人才缺口,既需精通零售運營邏輯,又要具備物流網絡規劃能力,這類專業人才的短缺直接制約配送中心效能釋放。 物流企業落地配運營格局與冷鏈集配發展瓶頸
伴隨城市化進程加速及消費渠道下沉,物流企業末端配送網絡實現跨越式發展。落地配服務有效填補了中小品牌商區域滲透需求與分散型零售終端補貨空白,更逐步承接品牌商區域分撥中心及零售企業配送樞紐的外包運營。該模式核心優勢在于通過集約化配送降低單位物流成本,但貨權分割導致的多主體協同困境日益凸顯:商品流轉需跨品牌商、物流商、零售商三方協調,標準化作業流程缺失直接制約供應鏈整體響應速度。
商品標準化 冷鏈集配主要服務對象為生鮮果蔬及預制食材,這類產品長期面臨標準化體系空白:既缺乏覆蓋全產業鏈的行業規范,企業內部質檢標準也呈現碎片化特征。當前標準化建設聚焦兩大核心領域:其一,建立品質分級標準,通過理化指標與感官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商品價值量化;其二,推行包裝規格統一化,借鑒預制菜工業化生產經驗,推動食材凈菜化、蔬果小包裝化改造。行業正通過產地預冷分級包裝、中央廚房標準化加工等實踐,逐步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標準化鏈路。 服務標準化 在冷鏈集配服務環節,全流程操作規范缺失成為制約社會化服務網絡發展的核心障礙。從貨物驗收、在庫養護、溫控運輸到末端交付,各環節均存在作業標準斷層。這種標準化缺失導致跨企業協同成本高企,成為行業規模化發展的主要桎梏。突破路徑在于構建覆蓋全場景的服務標準體系,包括制定冷鏈作業SOP(標準作業程序)、溫控數據采集規范、異常響應機制等,通過行業協會推動標準落地實施,形成可復制的服務模板。 冷鏈集配服務模式正經歷根本性轉型: 傳統倉儲運輸服務已無法滿足供應鏈升級需求,行業低價競爭時代進入尾聲。未來發展方向聚焦三大增值服務領域:其一,品質保障服務,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全程可追溯;其二,成本優化服務,運用動態路由規劃降低空駛率;其三,效率提升服務,開發智能排線系統提高車輛周轉率。同時需拓展包裝定制化、半成品加工、組配生產等轉化型服務,將集配中心打造為供應鏈樞紐,承擔商品形態轉化(如中央廚房預制)、需求聚合分撥等職能,其核心競爭力將取決于增值服務占比與客戶定制化解決方案能力。
冷鏈物流是食品及餐飲行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近年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不斷提升,以及生鮮電商市場的帶動,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約3.5億噸,同比增長6.1%,預計2024年我國冷鏈物流將達4.03億噸左右。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在上述旺盛的消費需求驅動之下,我國冷鏈物流發展駛入“快車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市場規模不斷增長。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冷鏈物流總市場規模5170億元,同比增長5.2%。預計2024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達到5516億元。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其發展與國家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同時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對于改善食品質量安全和城鄉居民的營養與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得益于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市場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伴隨農業結構調整和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流通量逐年增長,帶動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市場規模不斷增長。根據數據數據,2017-2022年我國農產品物流市場規模由3.7萬億元增長至5.3億元,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從0.27萬億元增長至0.48萬億元。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發展到目前,我國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建設布局有規劃、工作推進有機制、項目管理有制度、配套政策有依據、專業支撐有隊伍,設施網絡初步形成,有效提升了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在實現錯峰銷售、提升議價能力、減少產后損耗、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預計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據了解,文件中明確提出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加快建設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和縣域產地公共冷鏈物流設施,為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預計隨著國內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增加,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未來幾年內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將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上游主要包括冷鏈物流設備制造以及農產品生產,其中乳制品、果蔬、水產、肉類等農產品生產是農產品冷鏈物流中較為重要的上游產業。
乳制品:產量出現輕微下降
乳制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之一。乳是理想的蛋白質供應食物,蛋白質消化率高達90%以上,同時也是膳食中鈣的最佳來源。每天一斤奶可提供每日鈣需求量的75%,因此乳制品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近年隨著國民健康意識不斷提升,人們對乳制品益處的認知大大加強,同時受益于城鎮化不斷推進、冷鏈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使得我國乳制品制造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產量增長明顯。數據顯示,2019-2022年我國乳制品產量一直為增長趨勢。但到2023年產量出現輕微下降,產量為3054.6萬噸,同比下降2.0%。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水果:果園面積與產量不斷增長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水果種植業發達,因此有穩定的原材料供給。我國是全球果品總面積和總產量穩居第一的國家,是繼糧食和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業種植產業,在國內外市場具有廣闊前景和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也是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果園面積為13009.53千公頃,同比增長1.57%;產量為31296.24萬噸,同比增長4.42%。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蔬菜:產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成為食品的一類或,可提供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近年得益于政策推動,我國農產品種植結構不斷調整,蔬菜播種面積與產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36億畝,產量達7.93億噸。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水產:雖然養殖面積下降,但產量依然保持增長趨勢 近年來隨著我國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全國多地發起保護生態環境、整治養殖污染的行動,內陸地區大量養殖網箱被拆除,蝦塘、魚塘被回填、封井、禁養,沿海地區不少灘涂也被劃出禁養區,不少蠔排、蠔樁也被拆除,使得我國水產養殖面積呈現下降態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水產養殖面積7107.50千公頃,同比增長1.40%。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產量方面,我國水產養殖作為中國農業結構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雖然養殖面積逐年下降,但得益于我國水產養殖技術的不斷提升和養殖規模化的持續推進,養殖產量并沒有受到影響,依然保持增長趨勢。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水產養殖產量為5565.46萬噸,同比增長3.17%。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水果、蔬菜是農產品冷鏈物流主要需求市場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需求主要分布在水果、蔬菜、肉類、水產品、乳制品和速凍食品這六大類食品。其中水果、蔬菜成為農產品冷鏈物流主要需求市場。以2019年的數據為例,蔬菜占冷鏈運輸總量最大,達到了27%;其次為水果、肉類,占比分別為23%、19%。
END